成都双楠医院logo

患者服务

PATIENT
SERVICES

当前位置:首页患者服务健康科普

健康科普

Health Science Popularization

科学使用静脉输液:能口服不输液,守护针尖上的安全

 

静脉输液是重要的给药方式,但并非“万能良药”。近年来,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明确要求“规范静脉输液使用率”,旨在保障患者安全,提升医疗质量。过度输液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。

 

一、静脉输液:不是“营养针”,更非“万能药”

明确适用情况:

* 补充血容量,改善微循环,维持血压。用于治疗烧伤、失血、休克等。

*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、严重呕吐、腹泻、大手术后、代谢性酸中毒等。

* 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、禁食、不能经口摄取食物、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。

* 输入药物,主要用于吞咽困难,存在严重吸收障碍(如呕吐、严重腹泻等),或出现病情危重、发展迅速、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等情况下的治疗。

 

常见误区与风险

误区:“输液好得快”、“补充营养/能量”、“预防疾病”。

风险:

即刻风险:疼痛、局部红肿、静脉炎、过敏反应、热原反应、输液反应、空气栓塞、心力衰竭(输液过快过多)。

长期风险:反复穿刺导致血管损伤、硬化;增加耐药菌感染风险;微粒沉积可能造成微血管栓塞;

 

二、规范使用:医务人员“严把关”,患者“多沟通”

医务人员:

严格掌握指征: 遵循“能口服不肌注,能肌注不输液”原则。每一次输液医嘱前,务必评估必要性。

遵循诊疗规范:参考国家相关指南和药品说明书,明确输液的剂量、浓度、速度、疗程。

充分告知沟通:向患者/家属清晰解释为何需要(或不需要)输液、替代方案、潜在风险及注意事项,获取知情同意。

加强监测:输液过程中及结束后密切观察患者反应,及时处理不良反应。

患者及家属:

转变观念: 理解“输液≠好得快、不等于高级治疗”。口服药物方便、安全、经济,是多数情况的首选。

及时反馈:输液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(如心慌、气短、寒战、皮疹、局部疼痛肿胀等),立即告知医护人员。

 

三、结语:

规范静脉输液使用,是保障患者安全、提升医疗质量的关键举措。这需要医务人员严格把关、科学决策,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理解配合、转变观念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摈弃“输液迷信”,回归科学用药本质,让静脉输液回归其真正必需的位置,共同守护“针尖上的安全”!

合理用药,安全第一!能口服,不输液!


撰稿人:药剂科 曹霞